当前位置: 首页>>县情>>历史文化

高台县地名——骆驼城镇

来源:县志办 作者:高台文史 发布时间:2024-07-31 17∶37
字体:【 打印

    (辖13个村委会)

永胜  西滩  骆驼城  新建  果树  建康  碱泉子 新联  红新  梧桐  前进  团结  新民

地理概况

骆驼城镇位于县城中南部。辖境东与南华镇成号村接壤,南邻南部公滩,与新坝镇相连,西至山水河,与黑泉镇毗邻,北至柔远渠,与巷道镇、宣化镇接壤。境内大部为山前平原,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。气候干燥,日照时间长,昼夜温差大。

骆驼城镇是本县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,是甘肃省重点移民基地。境域内有纯井灌区和井渠混灌区,是高台县重点农业区。辖境内现有村民全部是从本县外乡和外地迁移而来,居民来自5省8区26市县,包括汉族、回族、土族、藏族、裕固族等11个民族。2012年12月,环境保护部授予骆驼城镇2010—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。2021年9月,骆驼城镇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。

镇名沿革

因境内有建康遗址骆驼城而得名,是北凉国的发祥地,有“北凉古都”的美称。骆驼城始建于西汉元鼎年间,是古时通西域、商贸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。公元前111年,设郡置县,建立了酒泉郡辖属9县之一的“表是县”,是今高台县境内最早设置的县份。东晋咸康元年(335年),西晋张骏在今骆驼城设置建康郡,领乐涫县(治在今酒泉下河清附近)。后凉龙飞二年(397年),吕光遣将破沮渠蒙逊。蒙逊从兄沮渠南成起兵,自乐涫进逼建康,推后凉建康太守段业为主,称凉州牧、建康公,建元神玺,史称北凉,今骆驼城为国都。唐武后证圣元年(695年),肃边道行军大总管王孝杰以甘、肃二州相距迥远,在今骆驼城置建康军,驻兵5300名。

自唐朝以后,各少数民族和中原王朝逐水掠地,骆驼城一带兵燹不断,天灾频仍,林木砍伐殆尽,气候异常,域内水源不足,生态急剧恶化,加上地方治所移址等因素,田地荒芜,人口逃亡,至明初,此地渐趋萧条、败落,成为骆驼客放牧的天然牧场。

1954年,甘肃省劳改局创建国营碱泉子农场,农场按序设一站(现碱泉子村)、二站(现梧桐村)、三站(现新联村)、四站(现红新村)、五站(现团结村)等五个站,开垦耕地19640亩,每年播种在14000亩左右,植树27万多株。1970年,碱泉子国营农场交高炮营(师部驻临泽县)管理后,正值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由于管理不善,水利设施严重毁坏,土地弃耕近万亩,耕作粗放,盐碱复生,大量林木被伐,仅存5.3万株,失去防护作用。自农场移交部队后,原正远公社70多户农户移居骆驼城,开荒平地,成为骆驼城开发区最早的主人。此后,陆续有农户迁移此地进行开发。1973年5月,由县上统一规划,公社组织,大队联办,以集体经营的形式,开垦土地,打井灌溉,新建正远、宣化、巷道3个农场。至1976年,具备一定生产条件,开始搬迁农户定居,仍隶属原公社管理,实行单独核算。1982年4月,国营碱泉子农场由部队移交高台县管理,名为高台农场。县上组织原新坝乡、红崖子乡农户200户、1030人搬迁至此地,将原由部队管理的5700多亩耕地(包括部分荒地)划给农户承包耕种,林木折价处理,由农户管理。在上级支持下,打井修渠,整修道路,架设农电线路,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。随着甘肃省实施“两西”(河西、定西)农业建设计划,高台县在骆驼城安置甘肃省中东部地区移民,建新民、西滩2个纯移民安置点。1983年,成立骆驼城乡筹备委员会。1984年4月25日,经省人民政府批准,将70年代中期新垦区的宣化、正远、巷道三个农场和原国营碱泉子农场合并,成立骆驼城乡人民政府,辖碱泉子、梧桐、新联、红新、团结、建康、永胜、前进等8个村民委员会,乡政府机关驻梧桐村。1992年12月增设果树村,1993年12月增设新民村。1993年乡政府机关由梧桐村迁至永胜村,时辖10个村。2000年3月15日,县政府决定将隶属于原新坝乡、红崖子乡和县移民站分别管理的新建、骆驼城、西滩3个移民村移交骆驼城乡人民政府管理,辖村增加到13个。2013年9月撤乡设镇,骆驼城乡人民政府改名为骆驼城镇人民政府,辖区面积279.65平方千米,耕地面积10.67万亩。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、92个村民小组,镇政府驻永胜村,距县城20.00千米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